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本站已运行 网站公告 | 这是第一条公告

搜索
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彩专题

燕翼堂族谱序言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27

回帖

127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72
发表于:2024-12-28 10:11:23 064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惠氏(燕翼堂)族谱序言


纲宣天民三世为官功德高尚 惠氏后裔永承祖风燕翼流芳

华夏惠氏同其他姓氏一样,皆为炎黄子孙。公元前六七六年,周朝十八世帝——东周五世帝惠王名姬阆(lang),即吾氏始祖,距今二八八二年,一百余代。据史料记载,百家之姓,均为君主时代帝王贵族死后,后代帝王依据其生前功德、事迹给予的封号,后代子孙便以祖 上谥号为姓,惠王后代称惠姓亦由此而来。战国时魏相哲学家,惠施也称惠子者,即其后裔。而后繁衍生息于中华大地之惠氏子孙,皆其根苗。元朝末年,天灾战祸,接连不断,民不聊生。明初朱元璋励精图治,实行移民垦田方略,将西域大批百姓东迁。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先祖惠忠公持户部签发的四三O号执据,由山西省南部曲沃迁皖,准于直隶临濠府虹乡东七都(现皖泗县山头惠庙)附籍定居,至今已六三五年,人口达万余人,其中六世祖养民公第三子——七世祖继魁公领其子——八世祖一诏、一赞公于弘治四年(1491年)由惠庙迁往江苏邳州,现人口已达四千余人。该支自七世祖后,族谱已由第十八世柏华公等于一九九七年编成,名为《邳州惠氏族谱》。

惠氏族谱宗祠为大明嘉靖年间,时任直隶保定安肃知县六世祖天民公始创,后人多次复修。几百年来,亦有不凡经历。大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二世祖自同公(字合万)二修,后因战乱,族谱遗失。据庆书(又名玉书)公所编旧族谱载“道光十一年(1831年)丙戌八月,余偶从一旧笥(盛衣物的方形竹器)中得一记载祖宗来历的小册子”。十四世祖荣宗公以此为据,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领族人三修其谱。

清咸丰七年(1857年)匪寇四起,宿州西部贼中魁首张乐行带匪于咸丰九年九月二十三日窜入神圣惠氏宗祠抢劫财物,纵火烧祠,族人不顾性命,从火中抢出族谱,但先祠已成瓦砾。时庠生延谨(又名景云)、义昕(又名铭心)公流连感叹,不忍淹没,力催速修。后由方茂公与延谈、延灿、庆堂公不断筹备,于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初三吉日,带领族人重整宅基,历经四年,复建祖祠大殿五间。

光绪六年(1880年),方茂公再次领族人修祠并续谱,拟建东西厢房各五间,前大殿五间,后终因积劳成疾,于次年六月二十七日病故,享年五十七岁。方茂公临终前将未完续谱修祠之业交于年仅二十四岁的长子肇春公,此为惠氏宗族第四次修谱,第三次修祠。

民国初年,肇春公再次领办五修族谱之伟业,与方贤(字希圣)公领族人在战乱饥荒年代,徒步走遍大江南北,凡燕翼堂号惠氏后裔居住过的地方,几乎都到过,逐户登记,历尽千辛万苦,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将族谱修订成册,宗祠全部建成。族谱为手抄本,按六世祖十大支,订为十册。即从尧民、舜民、天禄(以上三公为五世祖惠智所生),古民、天民、养民、救民、新民、兆民、使民(此上七公为五世祖惠宣所生)顺序排列。此次六修谱,改为电脑排印版,遂将十大支系汇总纂成一整册。

祖祠座落在泗县山头镇惠庙村惠祠庄前,掩映于六百余株松柏之中。祖祠有前后大殿,东西厢房各五间,天井花池,方砖甬道。列祖牌位、祖谱安放在大殿正中,上方悬挂着大明天启年间 (1621—1627)熹宗帝钦赐“燕翼流芳”金字大匾,两旁为『扶风家声远,燕翼泽世长』楹联。屋顶为滚龙脊,屋爪为插花铁树,前殿大门旁 有石鼓两个,雕刻二龙戏珠图案,大门上方镶嵌“惠氏宗祠”四个大字,颇为壮观。

关于惠氏“燕翼堂”号,明朝天顺(1457—1464年)年间,四世祖惠纲公做粮食生意,运粮四百三十六石(每石三百斤,合今六万五仟四百公斤)至山东境内,当地偶遇天灾,先祖惠纲公将所运粮食全部赈济灾民,不收分文。天顺帝知后,深为惠纲公念民疾苦,放粮济民义举所感,钦授纲公为七品冠带荣身。后因五世祖惠宣公任山东兖州宁阳县令、天明公任河北保定安肃知县,三代为官,品德高尚,政绩卓著,熹宗帝钦赐惠氏族金匾一块,上书“燕翼流芳”四字,并赐惠氏宗祠屋为滚龙脊,屋爪为插花铁树。本族“燕翼堂”号因此得名。

肇春公、方贤公建祠时,还置祠地壹佰余亩,其收入除支付专人看祠、每年祭奉祖先续谱支出外,均为惠氏子孙公益事业用。诸如对惠氏后裔获得功名奖励或救济贫困等。

时过境迁,朝代更替,一九五一年祖祠土地划归公有,后大殿及厢房被拆建山头区公所,前大殿文革中先做山头公社革委会办公室用,后(1971年)被拆建山头镇办公室。

一九六六年冬,文化大革命开始,大破[四旧],族谱亦作[四旧]之列,各姓族谱被抄,我惠氏族谱也不例外,全被查收到山头区公所仓库中。一九六七年元月,时任惠庙村文书的友明公及时任惠庙村民兵营长的肇为公,利用当时任山头区公所秘书的惠氏后裔俊谟公的关系,在堆积如山的各姓族谱中找出了我族谱八本,后方米公又找回二本。这样,我惠氏旧谱已找全,为今日修谱有了依据。

今修纂族谱,绝非标世系夸门阀,盖敬宗收族非谱莫由也。惠氏族谱五修成册,距今已有八十余年。因时代变迁,人有生生死死,族人因谋生、就业等原因,迁居全国各地以至海外,情况变动较大,故各支各房世系不清,有的不知自己是何支何房何世;有的祖辈、父辈现名与族谱内名字不符,与旧谱脱节,排辈不一;有的不知如何为后代排辈起名,祖居何地,无人知晓。长此下去,忘掉祖宗,不知自身来历,必视族人如途人,情不连而谊不属。

燕翼流芳传千古,我族几百年来,继承祖先优良传统,为国恪守尽忠,为家恪守尽孝,弘扬中华民族之美德。惠氏子孙虽无高官达贵,然士农工商均能敬业守职,淳朴勤劳,历代中亦不乏爱国之良才。为国尽忠,为家尽孝,是每个人道德修养最起码的品质。不知祖宗,何谓尽忠,忘记生身之本,何谈尽孝?家谱修编不仅是避免辈份混乱,不知祖宗之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祖宗优良传统美德之需要,更是促使族人交往、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之需要。惠氏后裔虽散居各地,且为一家,这是血脉使然。身为惠氏子孙,有责任继承我族光荣传统,使之永传后世,流芳千古。在这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之时,如再因循蹉跎而不为之,岂不是我等愚钝不才,不暗事世?有鉴于此,二OO三年八月十九吉日,由二十一世孙友明、友乾、友田发起,并由友明公牵头,邀请惠氏各房德高望重之族众二十七人共商修谱大事,成立惠氏族谱修纂委员会,同时向全国各地发出了《给惠氏后裔的公开信》一百余封,要求各支各房代表查找寻访散居各地的惠氏后裔,一一追本溯源,造册登记。

此后,各支各房代表积极踊跃,尽心尽力。两年多来,通过电话、写信、寻访等方式逐一查找登记。迁居外地的惠氏后裔对委员会派出寻访人员,更是见族人如家人,热情接待,大力支持,以实际行动安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完成族谱修纂之大业。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有效工作,除旧谱记载的六世祖天民公在河北保定,天禄公之长子朱巡三子朱盈在河南太康,古民祖后裔九世祖梦熊公迁居江苏盱眙(距今三百余年)失续外,惠氏后裔族人已基本统计在册,并由肇勤公、觉谟公汇总,整理成谱,付印成册。

曾祖父子孙长幼须有序 松柏桃李梅高低终归根 (惠友乾整理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