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惠姓人物
惠施,又称惠子,约生于周烈王六年(前370)前后,约卒于周赧王五年(前310),战国时宋国人。曾任魏相国,著名政治家;博学多才,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与庄子为友;司马迁在《史记》著述中把他列为名家。惠施以博学善辩,受到魏惠王的重用。马陵之战后,魏惠王想集中兵力与齐决战。惠施献出“尊齐为王”的计谋,果然“徐州相王”后,齐楚开战,魏国赢得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这年,即后元元年(前335)惠王任用惠施为宰相。他为魏国制订了法律,念给老百姓听,老百姓说好;拿给魏惠王看,魏惠王也说好。但遭到魏国贵族翟翦等人的反对,讥讽其为“郑卫之音”,未能彻底实行。他的治国策略,是联合齐、楚,共制战争,是“合纵”策略的实际组织者。在他主政的11年间,魏国的实力回升,在魏国享有很高威信,魏惠王欲传国与惠施,惠施不受。惠王诸令周太史更著其名曰仲父,比惠施于管夷吾。后来由于“合纵”阵营受挫分裂,魏惠王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惠施逃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到公元前319年,即魏惠王后元十七年,由于各国支持,魏国又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博学善辩,著述颇丰。他在楚国流亡时,南方奇人黄缭问他天为什么不塌,地为什么不陷,以及产生风雨雷电的道理。他不假思索地侃侃而谈,遍为万物说。到了宋国,与庄子为友,经常发生富有哲理而又充满情趣的激烈争论,最著名的有“濠梁之辩”。惠施和其他名家的善辩之风,推动了中国古代辩治乱、辩名实、辩同异、辩是非、辩善恶的名辩思潮,丰富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他那善于用“譬”的辩论方式,将复杂的论证简单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影响了论辩技巧向轻灵飘逸的方向发展。他的著作写在竹简上,能装五大车。但由于他的学说,当时人不理解,认为是“奇辞怪说”,所以到了汉代,这五车书就已散失了大部分。《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篇,后来也佚失了。其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是后人研究他思想的主要依据。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使他史册留名的不仅是他与庄子、匡章等人的辩论,而是《庄子·天下》记载他的“历物十意”和“辩者二十一事”。这些辩题,在当时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是地道的诡辩。现在看来包含着科学的内容。现将“历物十意”列出,供大家欣赏研究。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辩者二十一事”有“轮不碾地”、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辩题,不再一一列举。
上述可见,惠施的学说,是用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宇宙万物的学说。认为一切局部的事物情况,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因此反映这些局部事物情况的“名”(概念、称谓),也应该是相对的、可变的,是相互可以转化的。从思维认识的角度讲,他看到了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从两面作分析,下判断。历史学家杨宽称他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在他的新著《战国史》中对惠施的“历物十意”作了通俗简要介绍。郭沫若先生曾经赞扬他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位巨将”、“在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素质的人”,胡适则称“他是一个科学的哲学家”。近来有的学者认为惠施有着现代人的睿智,他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是先进的,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及惠子。
惠盎一作惠孟,战国时宋国人,书生,知识渊博,有高超的游说技巧。劝说宋康王尊崇孔、墨之道,学习不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治国之术。其言行散见《列子》、《吕氏春秋》等著作。注家高诱认为他与惠施是同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