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本站已运行 网站公告 | 这是第一条公告

搜索
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彩专题

[①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惠姓人物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27

回帖

127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72
发表于:2025-3-15 20:19:15 22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秦时期 惠姓人物


    惠施,又称惠子,约生于周烈王六年(前370)前后,约卒于周赧王五年(前310),战国时宋国人。曾任魏相国,著名政治家;博学多才,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与庄子为友;司马迁在《史记》著述中把他列为名家。惠施以博学善辩,受到魏惠王的重用。马陵之战后,魏惠王想集中兵力与齐决战。惠施献出“尊齐为王”的计谋,果然“徐州相王”后,齐楚开战,魏国赢得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这年,即后元元年(前335)惠王任用惠施为宰相。他为魏国制订了法律,念给老百姓听,老百姓说好;拿给魏惠王看,魏惠王也说好。但遭到魏国贵族翟翦等人的反对,讥讽其为“郑卫之音”,未能彻底实行。他的治国策略,是联合齐、楚,共制战争,是“合纵”策略的实际组织者。在他主政的11年间,魏国的实力回升,在魏国享有很高威信,魏惠王欲传国与惠施,惠施不受。惠王诸令周太史更著其名曰仲父,比惠施于管夷吾。后来由于“合纵”阵营受挫分裂,魏惠王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惠施逃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到公元前319年,即魏惠王后元十七年,由于各国支持,魏国又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博学善辩,著述颇丰。他在楚国流亡时,南方奇人黄缭问他天为什么不塌,地为什么不陷,以及产生风雨雷电的道理。他不假思索地侃侃而谈,遍为万物说。到了宋国,与庄子为友,经常发生富有哲理而又充满情趣的激烈争论,最著名的有“濠梁之辩”。惠施和其他名家的善辩之风,推动了中国古代辩治乱、辩名实、辩同异、辩是非、辩善恶的名辩思潮,丰富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他那善于用“譬”的辩论方式,将复杂的论证简单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影响了论辩技巧向轻灵飘逸的方向发展。他的著作写在竹简上,能装五大车。但由于他的学说,当时人不理解,认为是“奇辞怪说”,所以到了汉代,这五车书就已散失了大部分。《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篇,后来也佚失了。其言行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是后人研究他思想的主要依据。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使他史册留名的不仅是他与庄子、匡章等人的辩论,而是《庄子·天下》记载他的“历物十意”和“辩者二十一事”。这些辩题,在当时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是地道的诡辩。现在看来包含着科学的内容。现将“历物十意”列出,供大家欣赏研究。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5)“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6)“南方无穷而有穷”;

(7)“今日适越而昔来”;

(8)“连环可解也”;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辩者二十一事”有“轮不碾地”、飞鸟之影未尝动也“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辩题,不再一一列举。


  上述可见,惠施的学说,是用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宇宙万物的学说。认为一切局部的事物情况,都是相对的,可变的,因此反映这些局部事物情况的“名”(概念、称谓),也应该是相对的、可变的,是相互可以转化的。从思维认识的角度讲,他看到了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从两面作分析,下判断。历史学家杨宽称他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在他的新著《战国史》中对惠施的“历物十意”作了通俗简要介绍。郭沫若先生曾经赞扬他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位巨将”、“在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素质的人”,胡适则称“他是一个科学的哲学家”。近来有的学者认为惠施有着现代人的睿智,他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思想是先进的,在科学精神上庄子不及惠子。


    惠盎一作惠孟,战国时宋国人,书生,知识渊博,有高超的游说技巧。劝说宋康王尊崇孔、墨之道,学习不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治国之术。其言行散见《列子》、《吕氏春秋》等著作。注家高诱认为他与惠施是同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7

回帖

127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72
发表于:2025-3-15 20:24:41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开山称惠子
(文/图 马学庆)



微信图片_20250315202624.jpg

惠施像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称“子”的学术名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子”在古代是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作为当时学术争鸣一派的名家学派,其开山人物惠施,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因其重要学术和思想地位,则被尊称为惠子,成为当时宋国相当煊赫的名人之一。在学者张敏杰编著的《一百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一书中,惠施名列其中。

作为商丘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惠施生活在逢泽泽畔,活跃于“百家争鸣”的学术界和纵横捭阖的政治舞台上,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其事迹和思想为这方沃土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可惜的是,史书没有给他立传。近代以来,不少学者根据古籍中有关惠施生平事迹的零碎和片断记载,纷纷为之立传。如著名学者胡适于19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写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中有《惠施传略》,郝立权于1926年7月在《厦大月刊》上发表《惠施传》,钱穆于193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惠施公孙龙》专著等,都为深入研究惠施的思想及与宋国的情缘奠定了坚实基础。

惠施故里在宋国 交好庄子乃同乡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名人因思想光辉流芳后世,但其乡里却因年代的久远而模糊不清或有争议,惠施即是其中一位。《史记》没有为惠施立传,甚至全书都没有出现他的名字。《汉书》中虽略有反映亦只出现过两次短短的13个字。这就造成了后世对其籍贯的一些异说。对于惠施的乡里,最早其实是没有异议的,学者都认为他是宋人。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学者提出了异议,如清代学者马国瀚在《玉函山房辑佚书·惠子》中认为他是魏人,近现代学者嵇文甫《名家起于三晋说》、杨俊光《惠施公孙龙评传》从之。那么,惠施到底是宋国人,还是魏国人呢?

惠施是宋国人,在汉唐时期已有论注,今人多从之。东汉的高诱注《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曰:“惠施,宋人也,仕魏为惠王相也。”他又注《淮南子·修务训》曰:“惠施,仕于梁,为惠王相。”魏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禹王村),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往大梁(今开封市)。故又称迁都后的魏国为梁国,称魏惠王为梁惠王。唐代的成玄英《庄子·逍遥游》疏曰,惠施“姓惠,名施,宋人也,为梁国相”;他的《庄子·秋水》疏亦曰:“姓惠名施,宋人,为梁惠王之相。”他们两人的注疏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庄子》中庄惠之交的记载。

今天我们研读《庄子》一书,从书中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出惠施和庄子既是好友又是同乡。惠子曾在回家途中遇到庄子,《淮南子·齐俗》载:“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许慎注:“孟诸,宋泽。”另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庄子,蒙人也,名周。”《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蒙”是地名,约在今商丘市梁园区一带,战国中期属宋国,为庄周之本邑。《庄子·徐无鬼》载:“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这表明惠子落叶归根,其墓就在“蒙”地或附近,当属宋国。《庄子·至乐》载“庄

子妻死,惠子吊之”,说明二人相居不会太远。且《战国策》载:“宋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也。”另有楚王因冯郝之谏而“奉惠子纳之宋”的记载。由此,惠施当为宋人无疑。那些因惠施长期在魏国活动而认定他为魏人的说法则不足信。

一生活动多魏地 巨匠身世或解密

惠施活动的时期是在战国中期,他出生在宋国,大部分时间在魏国活动,晚年则返回宋国居住。其生卒年月,因史书无明确记载,学术界有多种说法,都是分别依据其生平事迹和交游来大致推定的。著名学者钱穆在其《惠施公孙龙·惠施年表》中则认为:“他的生卒年限,近人考订为公元前370—前310年。”这一说法为许多学者所接受。惠施在魏国生活主要是魏惠王、魏襄王时代。根据《说苑·杂谈》“梁相死,惠子欲之梁”和《战国策·赵策三》魏襄王命惠施使赵的记载,推断其主要经历当在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314年。有学者认为惠施的生年约在公元前350年,依此推算他由宋到魏“欲往相之”时约14岁,这不大可能。再以惠施的卒年而论,有学者约定为公元前318年,这也有明显的错误。如果真是那样,那公元前314年惠施使赵及劝田需之事,则无法解释。

惠施作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位巨匠,他的身世也为世人所关注。惠施到底是怎样一个社会出身呢?有人认为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吕氏春秋·不屈》“施布衣也”),有人认为他是出身于农村公社的公事人(《吕氏春秋·不屈》“施而治农夫者也”),也有人认为他是出身于平民的知识分子。笔者认为惠施是一位由“士”上升的官吏。从《说苑·杂谈》中他欲赴梁为相,对船夫的鄙视“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视之狗耳”,以及《吕氏春秋·不屈》中匡章攻击惠施“无耕而食”,惠施答辩自己就是“治农夫者”中可以知晓:惠施出身于对劳动者极度鄙视、又以“治农夫”为己任的“士”阶层,后来上升到了封建官吏阶层。

名家开山称惠子 自成体系非墨道

“名家”之称,起于汉代,最早见于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在先秦著作中,则称“辩者”。《汉书·艺文志》认为名家学派共有“七家,三十六篇”,如《邓析子》二篇、《尹文子》一篇、《公孙龙子》十四篇、《成公生》五篇、《惠子》一篇、《黄公》四篇、《毛公》九篇。这些著作,大多早佚。到了《隋书·经籍志》,就只著录《邓析子》《尹文子》两种;《公孙龙子》则略后又复见于唐人王某的《拟公孙龙子论》及《唐书》以下公私书目。这三书今天皆存,学界早已比较一致地认为其中的《邓析子》《尹文子》是伪书,原书已经不存,而是由后来魏晋或陈隋间人抄袭他书依托而成。甚或认为据可靠古籍记载的邓析、尹文学说,二人根本不属名家;《汉书·艺文志》所载原书亦只是出于战国末年人编辑不知主名的先秦名家言时所依托。这样,惠施还是名家学派的开山。

《汉书》列惠施于“名家”。“名家”,本是后人所给的称谓,惠施、公孙龙等人并未自称为名家,也不一定结成如儒、墨那样的派系。但是,他们却又是非儒、非墨、非道、非法的思想家,这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对于后世所认为的惠施出于墨子学派,是所谓“别墨学派合法的代表人物”;认为惠施出于老子学派,是“杨朱之徒”;也有认为惠施是属于法家的,这些说法都不能成立。惠施思想虽然受墨、道两家的影响比较深,但其自成一派,正如梁启超所言“不仅以辩论名实为治学之手段,而实以为彼宗最终之目的”,因而都不仅仅是“比别家稍为高深一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惠施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可谓独树一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7

回帖

127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72
发表于:2025-3-15 20:33:14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
思想主张:从事论辩名,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逻辑关系。
代表作品:《公孙龙子》
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邓析、桓团等。

惠施

惠施
惠子(公元前370年-前310年)
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宋国人,属河南商丘人。他的政治生涯主要在魏国,是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学富五车,魏王经常听惠施讲学,非常赞赏惠施的博学。庄子具有艺术哲学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他们在现实政治观点上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惠施为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他为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和认识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哲学形而上学的判断提供了一种方法,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贡献。

公孙龙

公孙龙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前250年)
战国哲学家、逻辑大师、辩论家、名家代表人物。字子秉,赵国邯郸人。公元前293年,公孙龙遂为平原君的门客。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白马非马"是古代思想史上的著名命题。名家显于战国中后,倡“正名实”,即“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善辩,以语言逻辑与分析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时改称“名家”。公孙龙的哲学思想,《淮南子》说,公孙龙"别同异,离坚白"。他与惠施的"合同异"说正相反,完全脱离感性认识,只强调概念的逻辑分析,具有十分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色。公孙龙的论证在逻辑上和概念分析上做出了独到的历史贡献,但是他把一些概念混淆而流入诡辩。著有《公孙龙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