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本站已运行 网站公告 | 这是第一条公告

搜索
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彩专题
精彩热图

百岁堂惠氏的迁徙和扩散史

[复制链接]

74

主题

6

回帖

28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0
发表于:2016-7-11 14:04:30 1278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岁堂惠氏的迁徙和扩散史

    百岁堂惠氏自始祖元祐公1081年诞生至今历930年,子孙繁衍越数万之众,地域布及大江南北、大河东西,但是具有完整的史牒记载的地区仅仅在苏锡常地区,其它地区由于人口零碎分散的、各各孤立的,加上年代久远且历经战乱或灾荒,加上迁徙频繁,鸿爪雪泥去来无踪,史料散失,史牒已经难以续修归宗。根据人口普查资料知,苏锡常地区约1.3万人,然而这些地区还有一些惠氏村庄和居民点宗谱失修,故此真正惠氏宗谱在册或可以续修的惠氏宗亲可能不足1万。
    据惠氏百岁堂《惠氏宗谱》记载(以及《阳羡惠氏宗谱》和其它资料佐证)1129年秋——1130年夏为宋王朝南迁过程,元祐公大约于1130年秋后定居吴兴大全港(辞官后卜居大全港),至1142年初(农历旧年年底)去世,故居住大全港前后不过10年左右。王居正所撰《元祐惠公传》记载:元祐公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142年)二世祖惠善公披麻戴孝找到当时辞官蛰居惠勉菴的原兵部侍郎王居正,请为记传,即得《元祐惠公传》以传世。元祐公去世后不久,惠善公一家携带着元祐公的灵柩,老老少少披麻戴孝迁居姑苏阳山之西、震泽之滨的“堵城”。卜居堵城很可能是元祐公生前的遗愿,因元祐公辞官后至逝世前后10年寄情于祖国的山水名胜。堵城依山傍水,风景旖旎,且远离歌舞升平、偏安一隅的昏王奸臣专横跋扈的皇城——临安。
    我们老家在吴兴安居可能前后不足15年便迁徙苏州阳山西南的堵城。长期以来,我们宗族的名字为吴兴惠氏或惠氏(吴兴),那是因为吴兴大全港的我们的始祖惠元佑卜居之地,为了纪念我们的先祖起见,因而我们一直沿用此名。
    始迁祖的墓地也选择在苏州阳山堵城,大概也是元祐公生前在游历山川所选择的。堵城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与吴兴相距也不过百里之遥。另一方面鉴于元祐公因闻岳飞父子惨遭极刑而急死,京城临安主暗臣奸,乃是非之地,远离奸臣昏王乃为长策,因而举家远迁。
    我们惠家家族聚居在苏州阳山脚下,生息繁衍前后大约10世,(当代吴兴惠氏的辈分是26世——35世,平均中值在31世,今年是元祐公诞生930周年,所以每世约30年)前后约300年。吴兴惠氏大规模的扩散迁徙大约发生在明代初期的洪武年间。由于元代末年,天下大乱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战争导致大批大批的难民,四处逃亡,大批大批百姓死于非命,大片大片的土地荒芜。朱元璋夺取天下以后就是这种情况。
人口大规模迁徙往往是由于战争避难和开垦荒地。
    一, 开垦荒地,有政府行为,也有个体行为。洪武年间,朱元璋有一系列的鼓励百姓迁徙荒地地域开垦土地。苏州城的 “洪武驱散”就是皇朝当局强行搬迁,所谓“奉旨迁徙”的“圣谕”,其实比之“羊吃人”的强行拆迁更为野蛮残酷。君命不可抗,人民只能够强忍痛苦,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往往是在长期战争的平定之后和灾荒之后的事。
    二, 战争避难。廿一支的11世祖惠暹公迁至无锡市南门,而后形成廿一支的庞大的南门派。廿一支的10世祖惠愷公迁居无锡市城中的冉泾桥,而后形成廿一支较大的冉泾派。廿一支10世祖得中公迁居无锡秦塘泾俞家桥。三八支10世祖裕一公迁徙江阴夏阳后其长子彦浦又到无锡泰伯乡(今梅村),其曾孙惠鼐公又迁徙宜兴河渎;裕一的三子贞五迁居江阴杨舍(今属张家港)老住基,而后形成庞大的杨舍派。小一支10世祖员七公洪武四年带二子子方和子员迁居青山绿水的溧阳惠家岭。
    《惠氏宗谱》记载贞五公和员七公两人迁徙是主要原因都是躲避张士诚余寇之骚扰。
据《苏州市志》载:据明洪武四年(1371)统计,时苏州府领县64700户,190万人口。为开发边远地区,戊边屯田,洪武五年(1372)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至苏北沿海灶区(盐区)。与此同时,明初,海州地区的张士诚残部逃亡海岛,与日本浪人武士勾结,在沿海抢劫和骚扰。为此,明洪武年间,朝廷下令“片帆不许入海”,实行“封海”、“裁海”,海州沿海的岛民,被强迫内迁,如迁沭阳、莒县、沂水、郯城一带,多有云台山区迁去的家族。可知吴兴惠氏的大迁徙正是发生在洪武四年的“洪武驱赶”,可以肯定我们不少的宗亲也在这次大迁徙中被迫去了苏北以及内地。苏北惠氏声称老家在苏州是有根有据的。
    而惠暹公和惠愷公迁徙无锡市城区繁华段,显然那里不可能具有大片的荒地。惠暹公有四个儿子,迁徙时仅仅暂留三子良用在阳山,原因可能:一,阳山地处农村,农村远离城市难以管理,“洪武驱赶”没有苏州市区严格,可以自由逃离,自行卜地而居。故而在册的《惠氏宗谱》的惠氏宗亲没有去苏北和内地,大多都是这个原因。
    人口迁徙往往往来无常,如东渚派的15世祖梦徵早年居无锡南门外的开化乡,为无锡庠生,中年后迁居姑苏,后返东渚先祖之地(长子寅公仍居开化乡,为杨树园的先祖)。梦徵号南阳,子三:长子寅号桂峰;次子察号阳麓;三子寰号继阳,他们的号都与阳山有关,可知他们对于故土依依难忘啊!
    冉泾派13世祖迪六迁居张泾荒田里是一个谜:迪六是冉泾派小房之小房又为世代豪富族。迪六的外甥为吕元夫,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礼部员外郎。其父吕卣为1481年进士,官至御史赠参议。迪六的长子得七品章服与姑姑家亲戚的提拔栽培不无关系。迪六得的夹山荒田里时当时人称“荒田三千亩”,“荒田”其实都是一些无人耕作的良田。迪六获得这些良田显然与其权势不无关系。朱元璋取得天下112后的弘治年间,百岁堂的女婿吕卣才中进士,其时鱼米之乡的无锡地区还存在大片的荒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战争?灾荒?还是瘟疫?如今难以考查。
    惠氏百岁堂世系中值在18世时候又是一个宗亲分居,大量的人口迁徙的时期,约在1620年前后(1081年+30年×18),即在明万历年间一直延续至清兵入关;四七支:18世的尔庆迁至刘家宕、尔膺迁至宝界桥槐树下、尔荫迁至刘家荡、尔庠始居东北塘芙蓉山西小马巷,16世爵迁居旺嵩浜、佑始居兴道。
    廿一支:16世元龙、仲龙迁居华庄毛文桥,应龙、见龙、翔龙、觐龙和从龙、乘龙兄弟迁居蠡园浪滩上;
17世施仁迁居南方泉、应科迁徙东亭、廷标迁徙新安上浜的斜桥(张巷上)、于科和于第兄弟徙居倪桥和华庄惠甲里,存祉到长安开拓长安惠巷、瀚迁居后姑里, 18世尔币的长房迁居北门中姑里惠巷,冉泾派愷迁徙湖埭张舍、惟迁徙金坛东门;18世尔资迁居更楼桥、尔琛迁居洪丘墩、顺山迁徙长安前朱巷,冉泾派絅徙居石塘湾秦巷唐家桥、绅徙居石塘湾黄金浜;
19世季芳迁居水面桥、冉泾派承德徙居漳泾;
20世瑞元迁居长安张村、承谟迁居羊尖鲁巷上。
三八支:17世益甫迁江阴云亭、希圣迁张家港冯门、杲迁常熟恬庄。
小一支:应乔迁居江阴周庄蒋家桥。
历史记载:清军入关屠城:扬州十日杀人80万,江阴三日杀人17万、仅仅老幼53人幸免于难,嘉定三屠无数……
    可知,这次人口大迁徙是战争造成的,大批的百姓死于非命,大批的百姓逃离家园。战争又导致大批的土地荒芜,因此战争停息之后,因为开垦荒地又会有一段时间产生人口的迁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回帖

1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7
发表于:2024-9-13 14:06:34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迁徙过程只能找到㴀吴,于楚、于黔、于蜀,同时入川祖公文榜公的信息上提到祖籍江西临江府,大概是1710年左右(文榜公出生于1864年,同时祖婆出生于在贵州湄潭沿村,所以肯定是成家后才到重庆的)从贵州湄潭县迁到重庆涪陵龙潭镇的。这样就可以看到于黔、于蜀的记载,但是于楚和㴀吴,以及祖籍江西临江府的信息至今没有具体的文字资料,希望惠氏家人如果发现有相关资料能与我联系,电话136682938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