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本站已运行 网站公告 | 这是第一条公告

搜索
热门搜索: 活动 交友 discuz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精彩专题
精彩热图

惠恵辨析

[复制链接]

126

主题

23

回帖

103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37
发表于:2024-8-1 20:02:36 0115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辨析

  原文:我们恵字姓氏,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的汉朝,根据秦公 刘大新编著的《广碑别字》在出土的汉代文物石碑中“广汉属国侯夫人”“汉李翔夫人”碑中就发现了恵字。

  辩析:首先要弄清什么叫碑别字?碑别字属文字学范畴。学术界传统中将碑、碣、摩崖、墓志、造像记、经幢、石阙、墓莂、浮图等、石刻(包括砖刻)文字遗存中的别俗异构字,泛称碑别字。

  其次别体字的书写形态主要体现在1.随意省减增加笔画或构件。2.偏旁混用。3.偏旁及构件的讹形改写。4.构件的仿佛性代换与约取。5构件的移位与重新组合。

  别体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书体的演进及相互作用,为別字异体字的产生提供了天然的土壤。2.社会动荡,统治集团疏于正字,失去用字标准。3.平民书写的参与。4.猎奇求异心里。5.刻工误刻漏刻。6.一些俗别字也有其自身构形的某种合理性,及与正字的密切联系性。

  很显然《广碑别字》中的恵字就是惠字的别体字,2000多年前的“汉李翔夫人”碑中的“述嫔慈恵,聪达楚樊。”的恵字就是惠字。这也说明汉朝就已经有人把惠写成恵这个别体俗字了。

  原文:甘肃会宁共丰村村志载,明弘治17年一个叫恵驿的乡耋,组织重修村旁的回龙寺,并留有碑刻。碑上所刻的恵字距今516年。这也是目前知道最早的恵姓百姓。

  辩析:碑上刻有恵字姓名不假,但碑中同时也刻有惠字姓名。经调查碑中两位恵某某和两位惠某某属同祖同宗的一支人,这在当地的族谱中可以得到印证。从碑文书写水平来看,连一般般的水平都达不到。这也能理解,毕竟那时识字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认识字,怎么写都是凭书写者的随意,老百姓又能有几个人认得上面的字?不过这也恰恰说明,明代那个时期底层的平民识字者,也知道恵惠是同一个字,只是有不同写法罢了。

  原文:恵作为姓氏,经历两千多年,不被历史上任何官史记载,民间也只是偶有记录,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辩析:这确实是个奇迹,经历两千多年的姓氏不被官史记载,无非有两种可能:1.两千年间没出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或与此姓相关的事件。2.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姓氏。任何一个姓氏都有得姓来源,即使官方无载,最起码本姓族人也应有口传或纪录,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一个连自己姓氏怎么来的都不知道,何来的两千余年的家族史,就凭一块2000多年石碑上所刻的“述嫔慈恵”吗?

  原文:西汉时随着俗体字的大量使用,那些已经沦落成为平民的惠姓人首先使用恵字,因为那时的恵姓人都居住在关中,所以保留了xi的读音直至今日。另外又部分人外出做官,随后世居当地,形成了当地的惠姓郡望。这种理论可以解释目前南方惠姓人普遍不知道恵姓的原因。

  辩析:首先在汉代恵作为惠的一个别体字存在是有据可查的。其次当今关中地区不管姓hui还是姓xi都不是原土著民。根据当地惠氏各支系家谱记载,基本上都是元明清这个时间段从山西大槐树西迁或辗转来到关中,然后又从关中外迁。而关中原土著惠姓因诸多原因,早已在这之前陆陆续续外迁到全国各地。这些关中原土著惠姓后裔至今都读hui。当今的关中惠姓人因历史诸多原因,以及受方言的影响把惠姓读成了xi姓。

  原文:惠姓人大多并不认可,也不知道恵为何字。

  辩析:相对于全国惠姓而言,恵只是惠字的一个俗体别字,一种写法而已,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还有xi的读音。恵姓就是惠姓,但有些人根据自己的臆想执意地要把他搞成单独的一个字,单独的一个姓,通过关系使文字改革部门,在不了解真实情况下同意了他们的夙愿。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不断出现的文献综述,他们到底是有功之臣还是家族历史的罪人,有待后人去评判!

  原文:恵姓作为地名,陕西省富平县小恵乡,在清乾隆5年编写的《富平县志》中有记载。可是当地人写恵县志中却写惠。笔者认为这是清政府在文字上,强制执行汉字正字法的政策所致,也是目前恵姓人口稀少,并且历史上只有惠姓而无恵姓名人的最主要原因。

  辩析:古代字体一直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正字,一是俗字。

  正字,用于官方文件誊抄、科举与正式出版物的印刷。尤其是涉及到科举,在考场的卷子上只准写正字,现在常见到这种字书有:《字学举隅》基本内容是教给你正体、俗体写法区别,相似字区别,以及很关键的避讳字,《四书字辨》、《十三经不二字》等是教给你四书五经里正字的标准写法及相似的辨别等。最早的还有手抄的《干禄字书》。都是正俗字字辨识的书。

  再就是来源多的、成因复杂的俗字:比如手书字,这种字就是历代书法家写的手写体,通常为了结构美会加个点,多个横之类。这种是在士大夫阶层认可的“艺术性错别字”。

  还有碑别字,书法处于隶楷变更阶段,再加上许多摩崖、造相、题记、墓志是民间完成的,掉笔漏划,写的不正规其实是常态。类似的书有《碑别字》、《广碑别字》一类的字书参考。

  再比如民俗字:这类俗字在士大夫眼里就是不太入流的了,就是老百姓图省事,约定俗成的写法,这些字主要是民间记账、记事用,现代简体字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过去的民间俗字,所以经常民俗文物上见到今天的“简体字”,其实没什么可奇怪的。

  清政府在文字上强制执行汉字正字法是针对官方文件、科举与正式出版物印刷,并不针对民间用的俗别体字,我们可以从陕北清涧保存至今的,乾隆四十一年所修的家谱中看到惠、恵、恵多处混用,在山东邹城惠姓支系族人中,保留了几张清代同治年间由其他几个姓氏人代为书写的地契上,同一个人的姓名有写惠的 有写恵的。

  县志不写恵而写惠,是因为惠是恵的正体字,不过也有个别县志也会出现印刷错误,比如《宋元以来俗字谱》就收录某志烈女传中把惠印刷成俗字恵的个别例子。

  原文:面对电脑计算机的出现,官方又迟迟不把恵字入库到电脑,上千万中华恵姓公民,被逼的背叛祖宗改姓,分别改成了思、葸、惠、席、习等等。但我们两千万中华公民恵氏儿女坚决不服,一万个不服!!

  辨析:根据人口最新统计,这些姓氏加在一起也没有100万,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两千万恵氏儿女!为达到某种目的去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真可谓勇气可嘉,无知者无畏!如果有一两千万人口规模,还能出现今天的尴尬局面?要知道全国人口排名第24位的宋姓才930多万人口,排名第11的徐姓也不过1930万人。

  恵是由惠姓演变而来,关中人也认为是惠字的异体字,恵姓就是惠姓,由于之前字典里没有这个字,电脑字库里也没有这个字,生活中出现很多不便。于是在户籍管理部门建议下改葸姓,因葸与恵同音都读xi。据户籍管理部门提供的数字2008年底,全国葸姓3495人,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省,甘肃最多为2426人,多居住在兰州以西市县。由于恵改为葸姓,恵姓人口减少,甘肃现有恵姓1429人,过去传说会宁县较多,现在户籍数字只有33人。

东山居士
2023.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