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惠姓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长”的省份,呈东北、西南走向,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接壤,南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相连,西与甘肃省相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直线距离东西约2400公里,南北约1700公里。在这森林、草原、沙漠、湖泊、农田交错的1l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着2352万人,其中惠姓只有35l2人,平均占内蒙古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点四九,因而内蒙古是惠姓生息较少的省区c.即便是人口集中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惠姓人口也分别只占当地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九三与万分之一点七三,换句话说,,一万个呼市人或包头人中还找不到两个惠姓人。常常听到惠姓人这样的叙述,到内蒙古出差,能遇到一、两个同姓人,是很稀罕的事。
惠姓播迁到内蒙,大体上有四种情况:一是避乱。明末清初战乱中的难民,流入内蒙境内安家。河北沧州有一支回族惠姓就是在这时辗转迁徙,落脚呼市大召市附近,繁衍生息,至今历300 余年 。二是逃荒。清代中后期,蒙地开垦逐步解禁,,一旦发生旱灾等大的自然灾害,晋西北、陕北的农民就逃向自然条件较好、地广人稀的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今呼和浩特、包头城区及附近旗县)、乌兰察布盟及察哈尔地区(今乌兰察布市大部和巴彦淖尔市部分地区)、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大部和巴彦淖尔市部分地区)谋生,民间称“走西口”,而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则北逃于半农半牧的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今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和布哈特地区(今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地1区)谋生。 灾后,,一些惠姓人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融入当地社会, 早的到现在传六、七代,成为地道的内蒙人。 他们大多是杂居 当地蒙人或其他姓人中间,一个村有几户、十几户,很少有像内 惠姓单独聚居的村落。三是就业。 全国解放初期,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资源丰富,人口少,要发展林业、畜牧业、工矿业,劳力与技术人才贫乏,外地人到那里易于找到工作。 因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密集的山东、河南等地知识青年通过各种渠道流向这些地区就业,其中一些多在林场、农场、马场安家落户,已历3代,成为当地人。四是支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的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党和政府支援边疆的号召,被续派遣、分配到内蒙古的包头、呼市及一些盟、旗、县工作,成为地的机关干部、工程技术人员,除其中个别惠姓人调回内地外, 都留居当地。
呼伦贝尔惠姓676人,是内蒙古惠姓最多的地区,各旗均有分扎兰屯市150多人,除在军马场工作的几户河南社旗籍惠姓人外,都集中在惠风川村。该村现在是3o00人的大村,但80多年前,这里荒无人烟,最早来这里开发的是惠姓人。据«扎兰屯市志»记载:1930年前后,惠风永兄弟4人来此开荒种地,又因这一地区多为川地,故得名惠风川。现在村中惠姓100多人,都是惠氏4兄弟的后代。村中原有«惠氏家谱»,后来失传。据健在的惠姓老人们讲,惠风永兄弟4人是从辽宁省建平县迁徙而来。
呼伦贝尔另一个以惠姓命名的村庄位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这个名叫惠家村的地方位于尼尔基镇西2公里,共有人口480多人,其中惠姓人口只有20多人,这20多人多数是汉族,也有满族。他们是否出自同一祖先已考证不清,但据称都是上世纪30年代伪满洲国时从黑龙江省望奎县搬迁而来,从事开荒种地,解放初期成分多数定为地主。现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个体商业以及供职于当地企事业单位,在外地工作的基本没有。
2007年各盟市惠姓人口分布大体如下:包头市364人,祖源大体来自陕西清涧、米脂,山东诸城、胶南,河北抚宁、张家口等地,知名人物有包头市原东河宾馆总经理惠广年、包头市振宇化工设备制作安装公司高级工程师惠廷弼等;呼和浩特市414人,知名人物有原呼和浩特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惠中元(籍贯江苏那州)、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惠彦君(籍贯内蒙古商都)、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惠小勇(籍贯陕西清涧)、呼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劳教所政委惠军伟(祖籍河北枣强)、海亮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惠淳(回族、祖籍河北沧州)等。赤峰市317人,主要分布在巴林左旗13敖包镇七家村和翁牛特旗的一个乡镇,知名人物有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惠宪钧。其他巴彦淖尔市323人、乌兰察布市320人、乌海市l49人、鄂尔多斯市l00人、阿拉善盟36人、兴安盟5l人、满洲里市5人,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不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