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惠氏宗谱综合类(卷一、卷二、卷三、卷四) 榆林:惠永明
卷一:惠姓渊源及清涧惠姓来源 惠姓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惠姓,源于黄帝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远古时,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叫惠连,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称惠姓。惠连配姬氏、凤氏,生一子:惠熊启。从此始有惠氏,分琅琊、扶风两支。据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惠氏有二望:一为琅琊,一为扶风。琅琊者,《三国志·袁术传》所云‘琅琊惠衢’是也。扶风者,《西京杂记》所云‘长安惠庄’是也。”至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 黄帝是古史传说中最显赫的人物,黄帝族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族。有关黄帝族氏源流的谱系,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其显著的特点是把五帝三王统一于一系,黄帝为始祖,其余皆为黄帝后裔。 黄帝之名较早出现在先秦重要典籍《国语》和《左传》中,有学者认为黄帝之名西周已见,《逸周书尝麦篇》是记载黄帝最早的文献。战国后期,在诸子百家竞言黄帝的文化氛围之下,出现了《五帝德》和《帝系》,后被收入《世本》和《大戴礼记》。 《五帝德》假(借)孔子与宰我问答的形式介绍了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五位传说中古帝的功德。《帝系》则赋予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王和夏、商、周三代共同的族源,都是黄帝的苗裔。《旬子》中有“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之语。《大戴礼记帝系》记载的黄帝谱系可以看出,在昌意、青阳和玄器三支黄帝后裔中,世系显赫的有昌意、玄器二系。除了把儒家盛称的尧、舜人别归到二人户下,最后二源合一,都是出自黄帝。被列入此帝系的还有南方楚国的先祖,青阳一支则无世系记载。 《世系》基本同于《大戴礼记》。此系谱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前后承袭的五帝。这个顺序同《国语鲁语上》的记载相同,其辞曰:“黄帝能成命百物,经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而野死。”《帝系》说“黄帝产玄嚣,玄嚣产蟜极,蟜极产高辛,是为帝喾。”“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又谓帝喾有后稷、契、尧、挚四子,颛顼产蝉和鲧。(以上均出自西北大学李桂民《黄帝谱系的形成和演变析论》) 《山海经》中黄帝的谱系: 第一支: 黄帝的妻子嫘祖生了昌意,昌意有了儿子韩流,韩流取了蜀山子的女儿阿女,生了颛顼。 颛顼生了儿子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太子长琴是有名的乐师。 老童还生了两个儿子:重和黎,天帝命重向上举天,命黎向下压低。 颛顼的儿子驩头,驩头生苗民。 颛顼生儿子伯服。 颛顼生儿子季禺。 颛顼生儿子淑士。 颛顼生儿子三面之人。 第二支: 黄帝的儿子骆明,骆明生了白马(鲧),鲧生了禹。 鲧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合]。 鲧妻名士敬,士敬的儿子叫炎融,生驩头。 第三支: 黄帝的儿子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 第四支: 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胜北狄。 第五支: 黄帝的儿子禺号,禺号生禺京。 黄帝族谱(自《史记.五帝本记》: 黄帝(公孙轩辕,另有熊) |正妃——嫘祖 ——————————————————--—— | | 玄嚣(青阳) 昌意 | |昌仆 蟜极 帝颛顼(号高阳) | | 帝喾(号高辛) 穷蝉 | | ———————————— 敬康 | | | 帝尧(放勋,号陶唐) 帝挚 句望 | | 丹朱 桥牛 | 瞽叟 | ————————————————— | | 舜帝(虞舜、重华、号有虞) 象 | 商均 惠连谱系: 黄帝——昌意——颛顼——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惠连 《世本·帝系》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黄帝生玄嚣,玄嚣生侨极,侨极生帝喾,帝喾生尧。黄帝为其子昌意取蜀山氏。昌意之子干荒,亦娶蜀山氏。颛顼母独山氏之子。青阳即少吴,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少昊,黄帝之子,名契,字青阳,黄帝殁,契立,王以金德,号曰金山氏,同度量,调律吕,封泰山,作九泉之乐,以鸟纪官。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昌濮。颛顼娶于胜濆氏之子,谓女禄,是生老童。颛顼生僻,儒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可见,同惠姓同时起始的还有彭姓、曹姓、芈姓等三大姓氏。 很多姓氏起源于皇室宗姓,或皇家赐姓,或随字易姓。惠姓上述已叙,亦也如此。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其中最重要的有二支,囊括了“五帝三王”,一支是次子昌意:黄帝(五帝之首)——昌意——颛顼(五帝之一)——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惠连,这支中还有舜(五帝之一)以及鲧、大禹(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另一支是长子玄嚣:黄帝——玄嚣——蟜极——帝喾(五帝之一)——尧(五帝之一),这支中还有弃(后稷)、契、商汤(商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周朝开国君主,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周惠王亦属这支。 周惠王,扶风氏,后代亦尊为惠氏先祖。据唐代《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惠王支孙以谥为姓,战时国有惠施。”以及《万姓统谱》的记载上考证,原来,惠姓的始祖是周惠王。周惠王是周朝的十七代君主,于公元前676年至前653年之际,君临天下25年,这位天子驾崩之后,其子孙以谥为氏而姓了惠。至今已有2670多年的历史。 周惠王谱系: 黄帝——姬挚(玄嚣)——蟜极——帝喾——姬弃(后稷)——姬不窟——姬鞠——……(商朝)姬公刘——姬庆节——姬皇仆——姬差费——姬毁瑜——姬公非——姬高圉——姬亚圉——姬孙祖——姬古公亶父——姬厉——姬昌(周文王)——(西周)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姬钊(周康王)——姬瑕(周昭王)——姬满(周穆王)——姬繄扈(周共王)——姬囏(周懿王)——姬辟方(周孝王)——姬燮(周夷王)——姬胡(周厉王)——姬静(周宜王)——姬宫涅(周幽王)——(东周)姬宜臼(周平王)——姬林(周桓王)——姬佗(周庄王)——姬胡齐(周厘王)——姬阆(周惠王)(惠王庶出始姓惠)。 综上所述:惠连属黄帝次子昌意一支,夏代人物,随大禹治水,分配治理汾河及上游洮河,并获得成功,早周惠王一千多年,也是惠氏得姓始祖。周惠王则属黄帝长子玄嚣(xiao)一支,同为惠氏得姓始祖,为同族同源两大分支系。 历史上“三皇五帝”及“三王”。三皇五帝分别有以下各种说法: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纪》;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属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农,属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属神蓐收;北方天帝颛顼高阳,属神玄冥;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后土。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即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帝王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及周文王的合称。 春秋战国时,又有许多带惠字公或王字的后代相继为惠姓,如楚惠王、齐惠公、鲁惠公、晋惠公、秦惠文王以及陈僖公之子公子惠、桓公疫裔孙惠伯彭(惠伯,是公子彭的封号)、季悼子的儿子叫惠伯鞅、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等后代为惠姓。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从敦煌弄走的文书中有唐代写本《四海姓望谱》残卷,即伯3421号文书,现藏巴黎,其中记载:“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曹周公旦之胤绪,曾伯禽之别族,柳下惠之后。”这说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部分惠姓人的祖先。《姓纂》中记载:陈僖公生公子惠,字子得,后分两支:一为子禽氏,一为惠氏。 故得姓始祖者有:惠连(黄帝直系裔孙)、姬阆(周惠王)、展获(柳下惠)、嬴驷(秦惠文王)、季悼子(儿子叫惠伯鞅)、公子彭(鲁桓公裔孙惠伯彭)、熊章(楚惠王)、服惠伯(鲁国的上大夫孟献子的裔孙)、姜元(齐惠公)、姬夷吾(晋惠公)、姬弗涅(鲁惠公)、公子惠(陈僖公之子)。 到清代后期满族改姓为惠姓又增加不少新鲜血液,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惠和氏,亦称辉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回特部,以部为氏,满语为Hunhe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富尔坚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长白山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惠氏。⑵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族和金国时期女真纥石烈部,以部为姓,满清时期有译写为“黑舍利”、“赫舍哩”等,后在《八旗氏族通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统一规范为“赫舍里”。赫舍里氏的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都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今黑龙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龙江塔散堡)等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中叶以后,赫舍里氏多冠汉姓为惠氏。除此外,还有满族富察氏、瓜尔佳氏、萨尔图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这一点与民传说的惠姓人与富〔音〕不通婚互相印证),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惠姓也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吾鲁曰惠。老姓包括:辉和氏、珠鲁氏等。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辉和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乃金旧姓“回特”,以部族为氏,世居乌拉、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富尔坚哈达,后改汉字单姓为惠氏。 清涧惠姓来源于江苏吴县,原籍陕西扶风。在北宋“靖康之难”,也称“靖康之耻”(1127年)时,宋钦宗和太上皇徽宗两帝双双被擄,北宋灭亡。在外的徽宗第九子、钦宗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亦称之为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又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政权。时任宋文渊阁学士、邓州路总管(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惠元佑,扶风人,被任命为亲征行营制置使奉睿圣次相州开大元帅府,扈驾如临安,卜居於吴兴之大全港(浙江湖州)。在朝为臣,忠心耿耿,常有收复北土之志。是时,秦桧从北归来,随从二帝大臣多数殉难,惟秦桧生还,众臣质疑,赵高却重用之,授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寻加平章兼知枢密。元佑不愿与之为伍,逐辞官回家,杜门谢客,易冠服作方外游,凡浙闽左右名山胜境无不到,绝口不言国事。去住无定,趾者凡十年至辛酉冬(1141年),扁舟泛雪,方举杯闻上流有歌云:一寸江山一寸金,官家恢复将如林,尽忠报国遭刑害,惟有皇天表此心。掀牕视之,一渔父也,语之曰:此歌何为者?曰:尔尚未知,朝廷事耶,岳少保父子见杀矣。原来在相州(今安阳市,河南省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经牖城(今河南汤阴县北),元佑与岳飞相识,带岳飞参军,多打胜仗。后岳飞独立带兵打仗,两人相互彼此关照,相交甚深。今闻岳飞遇害,元佑血泪交横,地土不食,数日而卒,年六十有一。翌年(1142年)春,其子惠善扶棺举家迁居吴县阳山。 惠元祐的事迹,正史不载,默默无闻。清康熙年间,19世孙山东兖州府沂州费县知县惠润将世祖惠公元祐在宋室南迁中的功绩写成奏章,呈请在惠山建祠官祭。康熙二十年,以崇德报功,褒隆先哲,批准列入祀典。无锡的惠氏裔孙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于康熙三十六年在惠山建起了惠学士专祠,从此春秋两季,当地官员都要来隆重祭奠,各支派代表参加。 “万古清忠绵世德,九峰云霭获灵祠”,这是乾隆十一年皇帝为惠学士祠的御笔题联(九峰,指的就是惠山)。和亲王(雍正帝第五子弘昼,乾隆帝弟)为惠元祐祠题联:“宋室名臣今古衣冠如在日,千年俎豆春秋霜露不磨心”,概括了惠元祐的一生业绩和崇高品德。数百年来在这一精神激励下,涌现了不少优秀惠氏子孙。所以在祠堂左庑供奉历代各支派出色的先祖神位,著名的有清代祖孙三代经学家惠周惕、惠士奇、惠栋。 惠元佑、惠善(在这之前江苏已有一支惠氏居住,其后人有宜兴 “惠氏十进士等,亦属扶风氏惠氏),其后渐迁往湖广、福建、云贵、安徽等地。惠善有四子,惠贞、惠固、惠正、惠侧,四人均使用数字名,为四十七公、廿一公、三八公、小一公,形成吴兴惠氏四大支派。 清涧惠氏与吴兴惠氏三八支有关。据乾隆年间惠人《烂泥湾惠氏五户碑记》记载:“清涧之惠相传来自江南苏州吴县。”道光二十六年所写的家谱序也记载:“所宗历宋居江南吴郡,宋末元初来清涧值元县南沟,年六十九岁配贺氏,生一子,没葬园洼噫,以七旬之老者而遗一脉,后世之报施善人为何如哉。”又据江苏吴兴宗谱上简略记载:“为堂、为室、为庑、为门。榜正设公位,配以公裔孙明给谏讳世扬(即惠世扬,清涧人,明兵部侍郎、阁臣)。”惠氏老人们讲,在江苏吴县三八支祠堂供奉的第二位即是明朝阁臣惠世扬。综上以上所述表明:清涧惠氏,为江苏吴兴惠氏三八支一分支,迁回陕西清涧县苏帖安享太平焉(原属清涧县地,今子洲县淮宁湾、老君殿一带),有一说从军受伤,取妻生子,定居当地(此有误,在北宋时此地为宋、西夏、金、元争夺的主要战场,到南宋,朝廷南迁,疆界南移,此地不是主要争战的地段,应为先金后蒙古占领地域)。准确的讲,应为远离事非之地而迁回陕西清涧县淮宁湾川的(现为子州县管属)。 元兵起(1221年),将五家十房之族赶散,不知去向。后元天下已定,访知惠角于太原入籍,惠林于米脂入籍,惠便延安入籍,余皆不知所之。惟惠甫与侄惠通逃命至大同,避兵潜住。后随罕干太子耶律可汗收抚陕西地方,惠通仍住苏帖。惠甫于清涧县南沟居住,各籍其户,并无房族一人。是时惠甫年已六十九岁,娶贺氏生一子曰伯珍。伯珍娶马氏、刘氏生五子,长曰秀,次曰圭,曰实,曰君恩、曰仲良。伯珍为青涧次官,收集本县户口籍册。后长男惠秀袭其父职,改官号为主簿,在任四十余年,后历例革在家致仕。四子惠君恩由吏员任米脂县幕官。清涧惠氏最早记载是三世祖惠仲良去逝葬小高塬,是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五世祖惠暹,元礼长子,字彦升,幼习经史,征为教官不就,隐居田野。至正年,连年亢旱,黎民饥饿,自行账济粟米二千石,以救民困,有司奏达朝廷, 升官不受,旌表其门曰:『忠义之门』。荣昌富贵,衣食丰盛,至命终不遇耗厘,于己亥年(1359)十二月六日故,葬小高原第三穴内。到洪武三年(1370)分为两户,秀、圭、实、君恩为一户,仲良独为一户,皆为军户。 从绍人(1142年)春,其子惠善扶棺举家迁居吴县阳山。 到乾隆年间遂成二千余丁一大族焉。历明至清三四百年间有衣冠,自青衿以至科甲,自县尉以至朝贵,自执殳以至元戎,共五百余人列在家乘,班班可考。到现在发展为数万人以上的惠姓大县。 清涧惠氏与江苏吴县惠氏为同源同宗南北两大分支,实质上清涧县惠氏为吴兴惠氏三八支的延续。两支不仅都有完整的宗谱文献,而且也是惠氏人口相对集中,又人才济济,人才辈出,形成较大影响的南北两支同源同宗惠氏宗族。吴兴惠氏以及清涧惠氏出了很多人杰俊才,为惠氏之骄傲,如吴兴惠氏有三世经学家惠周惕、惠士奇、惠栋,江苏省委书记惠浴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惠美珏(浴宇之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惠永昌,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国画家惠泉等等,清涧惠氏有明朝阁臣惠世扬,陕西民主先驱者惠又光,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惠庶昌(又光之侄),毛泽东的秘书、林业部常务副部长惠中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顾问惠庆祺,陕西省常务副省长惠世恭,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2师第4团团长惠金贤(毛主席警卫团团长),新中国第一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检察员惠健民等等。
|